近日,欧洲议会在投票后正式批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简称碳关税),将于今年10月试运行,于2026年全面实施。这意味着全球首个碳进口税即将落地。那么这个碳关税的实施是否会影响到纺织行业?企业应如何应对?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指严格实施碳减排政策的国家或地区,要求进口(出口)高碳产品时缴纳(返还)相应的税费或碳配额。CBAM覆盖的商品包括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进口这些商品的商家需要支付生产国家的碳价格与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价。

欧盟的碳关税(CBAM)措施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碳关税明确覆盖的几大行业外,国内其他行业也开始关注这一措施可能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纺织和光伏行业。

从碳关税的政策出发点来看,欧盟推行碳关税的理由是防止“碳泄漏”——指欧盟企业为了避开欧盟内部高企的碳排放成本,将生产转移到减排措施相对宽松的国家(即产业外迁)。所以从道理上讲,碳关税只关注那些有“碳泄漏”风险的行业,也就是那些“能源密集且贸易暴露(EITE)”的行业。

关于哪些行业有“碳泄漏”风险,欧委会有官方清单,目前包括63种经济活动或产品,其中涉及纺织的有以下几项:“纺织纤维的制备和纺丝”、“非织造布及其制品的制造,服装除外”、“人造纤维制造”、“纺织面料整理”。

对此,很多专家、企业家认为,在碳关税开始执行的前几年,纺织行业不会受到直接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纺织品的出口不会遭遇欧盟的绿色壁垒。欧盟在其“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政策框架下正在制定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应当引起纺织行业的重视。它预示着未来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要迈过一个“绿色门槛”。

目前纺织行业并未包含在欧盟碳市场覆盖的29种排放活动行业内,因此不会被征收碳关税,这是由于碳市场本质是促进减排的政策工具,各国碳市场都采取“抓大放小”的思路,权衡制度成本与收效,最先着手于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如电力部门和能源密集型的基础原材料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纺织行业虽然未纳入碳市场,但并不意味着纺织行业不需要进行碳减排。在生产及后续使用和事实上,欧盟正在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专门性“绿色贸易工具”,并将在未来的贸易中投入使用。2022年3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及《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其中介绍了欧盟为促进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将采取的三个关键举措:引入强制性生态设计要求、应对微塑料污染及推出并规范数字产品标签。另外还强调了对于生物基材料、再生材料在价值链中的应用要求,数字产品护照和强制性生产者责任延伸计划等。这些国际政策作为纺织行业未来的动向趋势,为出口贸易带来了新挑战,需要国内纺织企业提前布局考虑。

2020年,品牌环境影响力机构(Aii)和C Team共同开发了《纺织行业基于实践的低成本气候变化技术指南》。扫码下载⬇️

《指南》中对纺织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基于行业的节能减排实践,梳理了纺织行业低成本、易实施的节能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在纺织行业实践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他们还邀请了第三方的公司,希望能对指南进行实践并评估效果。

项目专家在现场与企业工程师讨论染色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工艺过程,帮助工厂寻找节能减排的机会。

项目技术专家发现了工厂能源使用的问题,在现场与工厂技术人员讨论改进方案。

在广东省纺织协会等行业协会帮助下,试点项目选取了3家广东的纺织印染企业,依据指南指导和专家现场工作,3家工厂在一年的项目周期内分别实施了15、9、14项技术改造,共计38项技术改造。

现场技术讨论会

这些项目帮助3家企业一共节约了15680吨蒸汽,130万立方米新鲜用水,4万吨原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吨。

3家试点工厂实现平均工厂温室气体减排率达到12.75%左右,综合能耗降低13.23%,新鲜用水量减少5.64%。

从项目经济性角度分析,3家企业合计投资5276万元实施改造,每年实现经济效益5000万元左右,总体投资回收期在12.8个月左右,其中60%以上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在1年以内,75%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在3年以内。

总体而言,试点帮助企业实现了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并且经济可行,也证明了《指南》对行业企业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实际上,无论欧盟是否征收碳关税,对于行业企业来讲,如果想走得更远,减碳发展是必修课。可喜的是,一直走在前沿的中国纺织业,早在五年前,就提出要推动行业在2050年实现零碳产业这一愿景,作为主导单位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率先在中国乃至全球开展产业气候行动的意识动员和能力建设。2021年6月1日,中国纺联正式启动了“30·60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如今,已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加入其中,共同推进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2023年度中国纺联团体标准项目计划中,重点方向也覆盖绿色低碳,聚焦双碳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碳标签、碳核算核查、低碳技术与装备以及绿色低碳评价与管理等标准,行业将加快制定纺织细分领域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标准。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对于企业在CSR(企业社会责任)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披露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企业的能耗、废弃物管理、污染控制、社会管理等指标也成为投资者考量的重要因素。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等国际ESG评级机构的数据库中也将纺织行业作为一个重要领域涵盖其中。纺织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要求生产企业对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此制度督促生产企业有意识地选择材料和制定回收工作计划,避免生产者在环保事业中成为“旁观者”。我国也推出了《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从污染、资源、气候变化三方面强调了纺织企业的环境责任,指出要“以最小化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目标,要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确保企业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减碳是必修课,同时也蕴含巨大商机。希望行业企业能尽快主动布局,在减碳的道路上找到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